“屁股针”为何淡出
《温州商报》
2010年8月20日
育儿教育与服务 小儿推拿领导品牌
文章出处:http://www.wenzhou.gov.cn/art/2010/8/20/art_6566_142371.html
如今的成年人回忆起“打针”这一码事,十有八九是小时候龇牙咧嘴屁股被挨一针。但曾经盛行几代人的“屁股针”,现在已经少见踪迹,几乎完全被吊针所取代。为何“屁股针”在短短几年中逐渐消失?为何静脉输液(吊针)大行其道?记者就此进行了一番调查。
输液室满眼尽“吊针”
日前,记者走访几家医院,在市二医、市三医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机构看到,不管患者是感冒发烧还是腹泻不止,医院一般都采取了静脉注射的给药方式。
“可能是冰西瓜吃坏了肚子,一天要上好几趟卫生间,吃了很多药也没见效,如果再不打吊针,我想一定会脱水的。”昨天,在下吕浦一家诊所里,一位正在输液的先生说。坐在一旁的一位女士提起 “屁股针”,她笑着说,小时候发烧了都打 “屁股针”,“护士拿着注射器用酒精棉球消毒时,自己就开始龇牙咧嘴了,倘若遇到新手护士,屁股还要痛个半天,走起路来还一拐一拐的。”一名患者说,以前看病都是先打“屁股针”,挂盐水就是病情比较严重的,但现在几乎看不到打“屁股针”了。记者随机采访了多名患者,他们均表示好几年没打过“屁股针”了,也很少看到了。
在采访中,记者没有看到一名患者采用臀部肌肉注射(屁股针)的方式治疗。
多种原因让“屁股针”淡出
为什么“屁股针”在这几年淡出人们的视线呢?
多家医院注射室的医生表示,目前,给病人注射退烧药、维生素、镇痛剂一般还是采用“屁股针”的。温医附属儿童医院一护士说,很多患者都认为,打“屁股针”要比吊针疼,而且要脱裤子,对一些女性来说,特别难以接受。
市三医一位药剂师认为,更大的因素是病菌的耐药性增强了,致使耐药菌群增多,很多患者对药物敏感性降低,因此打“屁股针”的效果没以前好了,打“屁股针”时药物从肌肉进入血液需要时间,而输液治疗含药量大,药液直接由静脉进入血液循环,人体吸收快,药效发挥快。
据了解,“吊针”往往需要几个小时左右,而“屁股针”只需要几分钟。患者如在工作日输液,一般需要请假半天。打“屁股针”一针才花几元到十几元,但打吊针连药物加注射费却要几十元甚至上百元,两者费用相差挺大,不少患者认为“屁股针”逐渐淡出的真正原因是其利润低。
“吊针”成药品不良反应最大隐患
肌肉注射日渐冷落、静脉输液盛行,带来了新的安全用药问题。静脉输液已成为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最大隐患。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约80%的中青年人都愿意用打吊针这种方式来对付感冒,甚至不少人要求医生打针以尽早解决问题。其实感冒病程一般在5天以上,无论是服药还是打针都必须经过这个过程,打吊针并不会比服药好得快,两者效果相当。只有在病情需要时才会通过静脉给药方式给药,但这种给药方式的不良反应几率会大大增高,如输液反应、过敏反应等。
国家药监局公布的2009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显示,当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剂型分布以注射剂为主,占59%,这也反映出静脉输液发生不良反应的频率较高。去年,我市全年上报可疑药品不良反应病例4871例,据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的反应。根据统计结果表明,去年上半年不良反应涉及药品种类中,涉及抗微生物类药(抗生素为主)达705例,所占比例为37.98%。
据了解,在国外输液治疗有严格控制,门诊输液率一般在10%以下,而我国的输液率高达60%-70%。很多临床医生表示,市民不要过于迷信打吊针,应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用药原则:能口服用药就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注射。
◇ 相关文章 ◇
《今日观察》 《健康时报》 《解放日报》 《解放日报》 《半岛都市报》 《西安晚报》 温州网 《金陵晚报》 《广州日报》 《济南时报》 《京华时报》 《温州晚报》 《厦门日报》 《大河健康报》 《大河报》(河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