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穴位敷贴治小儿哮喘
《扬子晚报》
2009年6月15日
育儿教育与服务 小儿推拿领导品牌
文章出处:http://www.yangtse.com/jkpd/zwbj/200906/t20090615_656577.htm
江苏省中医院儿科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孙轶秋
冬病夏治是中医治疗特色,主要遵循“春夏养阳”的规律,对冬春季节容易发作的病在夏天进行治疗,从而达到扶正培本,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冬春季节发作或减轻不发作乃至不发病的目的。
江苏省中医院开展冬病夏治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该院去年仅三伏天就有8000多人次来院进行冬病夏治。
夏季穴位敷贴法防治哮喘是“冬病夏治”的方法之一。夏季三伏天在背部穴位敷贴辛温化痰的药物,通过药物刺激穴位使皮肤充血来预防哮喘。夏季三伏气候炎热,人体毛孔开放,经络气血流通,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和吸收。此时借“天之阳气”助辛温香燥药物之威力,鼓舞人体阳气,使药物通过经络气血传导到病变所在脏腑,起到温化“伏痰”,扶助正气的作用,使正气渐复,机体免疫力增强,从治本出发控制哮喘发作。
穴位外敷药物常用白芥子、延胡、甘遂、细辛、肉桂等。使用时将上药研细末用凡士林调成糊状,做成直径约为1cm的药饼,用胶布固定在穴位上。穴位可选择肺俞(shù)、风门、厥阴俞、脾俞、心俞、膈俞、膏盲、肾俞等,每次选用左右对称6个穴位,交替外敷。夏季三伏的第一天开始敷贴,每隔3天1次,每次3--4小时,可根据贴药后的感觉而缩短或延长贴药时间,敷后局部有蚁走感或皮肤出现发红、灼热、疼痛可提前取下,反之如贴后皮肤微痒舒适者可酌情延长贴药时间。敷贴10次为1疗程,一般连续敷贴3个夏季。
穴位外敷疗法对大多数病人是很安全的,但是有一些皮肤容易过敏的病人使用后会出现一些局部皮肤反应,属于正常的治疗反应。但如果处理不当,会给病人带来心理和身体上的痛苦,所以应进行一些必要的解释和处理,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减轻病人的痛苦,让病人更好地配合治疗是十分必要的。
穴位外敷药物后的反应最常见的是局部皮肤发红、发热,甚或烧灼感、刺麻痒感。刺麻痒感产生后病人会不自主地搔抓,尤其是小儿,搔抓后不能使痒感减轻,反而引起疼痛,痒感可持续4~5天,甚至整个贴敷过程。皮肤发红不需处理。产生刺麻痒感时,让患者不要搔抓,若痒感难以忍受时,可在局部涂擦止痒的药物,如皮炎平霜等。
穴位外敷药物后一部分患者局部都会起泡,泡内为淡黄色液体,时间短的几小时即可消失,长的可持续数天水泡才完全吸收结痂。起泡的大小、程度,与气候冷热及贴敷时间长短有关。气候炎热及贴敷时间长,容易起泡,反之起泡的速度缓慢。水泡小的让它自然吸收,或在水泡表面涂一些氧氟沙星凝胶;如水泡大的,可用消毒针头挑破水泡排除水液,保持皮肤不擦破并干燥,外涂擦氧氟沙星凝胶或用艾条灸均可。若水泡破裂不小心感染的,局部涂擦消炎膏,外用消毒敷料保护。绝大多数患者贴敷处结痂脱落后不形成瘢痕,但有个别病人可能局部有黑褐色色素沉着,这可能与瘢痕体质或过敏体质有关。如果穴位外敷药物后局部反应比较强烈的人则不适合该疗法。但要说明的是,我们从许多病人中发现,贴敷处出现痛、痒、起泡等反应者,临床效果较好。
今年儿科开展冬病夏治工作,将拓宽服务领域,扩大适应症范围,增加治疗手段。夏季穴位敷贴法除了防治哮喘之外,还可用于反复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咳嗽、反复发作荨麻疹、体质虚弱、阳气不足怕冷、胃痛、腹泻者。
冬病夏治并不局限为药物外敷治疗,根据患儿体质特点及中医辨证要求,还将配合药浴、拔罐、推拿、饮食指导等疗法综合施治,以提高疗效。药浴疗法如选用防风、桂枝、麻黄、藿香、苏子等辛温化痰之品,煎水洗浴,以温肺化饮,蠲除顽痰。拔罐疗法取膻中和双侧膏肓、肺俞(shù)、脾俞、肾俞等穴,每次拔罐5~10分钟,隔日1次,共15次。推拿疗法使用捏脊手法,由尾椎两旁开始沿脊柱向上捏至大椎两旁,每次捏脊10遍,每日1次,连续30日。以上方法对哮喘的防治均有一定的效果,可根据个人的体质和适宜能力选用。
最后我们要提醒哮喘患者,哮喘是一种慢性呼吸道疾病,治疗不可一味求速、求快,以免走入误区,建议进行中药免疫联合治疗,可以达到良好控制的目标。我们认为,只有个体化的治疗才是最科学、最合理的治疗方案。
专家简介:孙轶秋 主任医师
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导,南京医学会儿科分会委员,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委员,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分会理事,中华中医学会淤血证委员会委员。
主攻小儿肾疾病,对小儿肾病综合征、急慢性肾炎、尿路感染、结实、血尿等病颇有研究。尤擅长诊治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在诊断方面提出一问二看三摸四查五辨的程序,治疗上提出“早期清热解毒,凉血祛风;中期解毒化瘀、凉血止血;后期养阴活血、滋肾清利”三部曲。
◇ 相关文章 ◇
《南京晨报》 山东网络台 山东网络台 《大河健康报》 《新华报业网》 《大众卫生报》 《保健时报》 《青年时报》 《大众卫生报》 《保健时报》 《大河健康报》 《保健时报》 《生命时报》 《大众卫生报》 《大河健康报》 《大河健康报》 《大河健康报》 《大河健康报》 《大河健康报》 《中国中医药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