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哮喘小病人 要清除尘螨等过敏源
《青年时报》
2011年5月28日
育儿教育与服务 小儿推拿领导品牌
文章出处:http://www.qnsb.com/fzepaper/site1/qnsb/html/2011-05/28/content_320942.htm
医学指导: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 卢美萍
前几天降温,医院里看哮喘的小病人也比往常多了一些。哮喘是一种较常见的小儿呼吸道的慢性疾病,哮喘的发作是由于气道对某些物质的反应过度所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卢美萍介绍,冷空气就是哮喘的一大诱发因素,小朋友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天气突然变冷,哮喘就容易发作。
卢医师说,如今,由于环境污染严重,得哮喘的孩子也越来越多,1-3岁的宝宝发病率高,经过正规的治疗,95%的哮喘可以控制,青春期后大多数患儿哮喘的症状能够完全缓解。
哮喘发作时孩子会出现气闷、呼吸衰竭、呼吸困难、脸色发紫等症状,严重时会危及生命,长期而言会导致孩子生长发育障碍,活动力下降,运动少体质差,误工误学,影响患儿心理发育。因此,家有哮喘小病人的家庭,要做好日常护理。
过敏性体质的孩子易得哮喘
哮喘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呼吸道感染,尤其病毒感染是诱发小儿哮喘的重要因素,如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等;鼻炎、鼻窦炎也会引发小儿哮喘。
另外,对于过敏体质的孩子来说,过敏原诱发哮喘的几率很高。自呼吸道吸入的过敏原有尘螨、霉菌、风媒花粉、羽毛、蚕丝、动物皮屑等。有些孩子还会对牛奶、鸡蛋、海鱼、虾、蟹、香料等食物过敏。如果你的宝宝患有哮喘,并且你怀疑他有过敏反应,可以带宝宝去看过敏症专科医生,查出过敏原后,做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预防哮喘发作。
由于哮喘的孩子气道反应性高,某些非抗原性物质如灰尘、烟(香烟、蚊香)、气味(汽油、油漆、烹调时油烟味)等刺激支气管黏膜下感觉神经末梢,反射性引起咳嗽和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导致哮喘。环境污染,空气中的有害气体,比如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也会引起哮喘。
从遗传的角度来说,如果父母患有过敏症或者哮喘,那么孩子得哮喘的几率更大,哮喘也有可能是隔代遗传。另外,个体免疫力不平衡、心理紧张等因素也有可能诱发哮喘。
夜间多喘可能由尘螨引起
很多家长可能会发现,夜间,孩子哮喘的发作率会高,而白天的症状相对稳定。这是什么原因呢?
卢医师解释,白天交感神经处于相对兴奋状态。支气管平滑肌舒张,而夜间尤其在睡眠时迷走神经紧张性加强,支气管平滑肌收缩或痉挛,气道分泌物增多,气体呼出困难,引起喘息。另外,夜间激素水平降低,由于皮质激素对哮喘病人气道过敏有拮抗作用,因此夜间皮质激素浓度下降是激发哮喘发作的重要因素。
除此之外,床周围的尘螨也是导致孩子夜间哮喘的一个重要因素。尘螨是诱发哮喘的一大过敏原,哮喘与环境中尘螨的密度有关,在整个家庭环境中,床铺周围尘螨的密度最高,因而,晚上孩子睡觉时,哮喘的发作率相对会高。所以,家长们要保持室内温度、湿度适宜,空气清新,不在室内养花草和宠物,勤晒枕头和被褥,尽可能让房间中的尘螨过敏原减少。
只咳不喘也有可能是哮喘
8岁的睿睿,一年多时间内不间断地咳嗽,服用抗生素类的药物之后也不见好。睿睿妈从来没有想到过孩子会得哮喘,因为睿睿除了咳嗽,也没出现过呼吸困难等现象。有一次,睿睿咳嗽持续了4个月,医生建议孩子去找肺病专家看一看,结果被确诊为哮喘,这个结果让睿睿妈大吃一惊。
很多家长认为,呼吸道困难是哮喘的主要特征,但卢医师指出,只咳不喘也有可能是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症状就是只咳嗽,呼吸方面并不困难,而这一哮喘最容易被误诊。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的咳嗽变异性哮喘会转变为典型的哮喘。
咳嗽变异性哮喘容易被误诊为一般咳嗽,卢医师说,如果你家的孩子持续咳嗽4周以上,家族或者个人有过敏史,胸片拍出来正常,服用抗生素等药物无效,而服用支气管扩张剂或者是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那就需要去确诊一下,是否是咳嗽变异性哮喘,尽量早发现早治疗。
■一问一答
哮喘小病人饮食上要注意什么?
饮食要得当避免食诱发哮喘的食物,如鱼、虾、蛋等;在哮喘发作期以清淡饮食为主,缓解期则需加强营养;避免进食冷饮;饮食不宜过饱、过甜、过咸;不食有刺激性的食物,如芥末、辣椒等;多吃不同品种、天然的食物,避免挑食和偏食。
孩子哮喘发作时家长怎么做?
让患儿处于坐位或半卧位,这样有利于孩子呼吸,及时按医生嘱咐给药,并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家长陪伴在身边,在心理上安慰孩子,鼓励其多饮水,咳出痰液,尤其是婴幼儿要防止痰液堵塞气管,否则危及生命;病情严重时及时送医院就诊。
◇ 相关文章 ◇
《南京晨报》 山东网络台 山东网络台 《大河健康报》 《新华报业网》 《大众卫生报》 《保健时报》 《大众卫生报》 《保健时报》 《大河健康报》 《保健时报》 《生命时报》 《大众卫生报》 《大河健康报》 《大河健康报》 《大河健康报》 《大河健康报》 《大河健康报》 《中国中医药报》 《健康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