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药罐”都是家长炼成的
《燕赵都市报》
2010年11月30日
育儿教育与服务 小儿推拿领导品牌
文章出处:http://sjz.yzdsb.com.cn/system/2010/11/30/010823938.shtml
医学指导: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 王新良
儿科专家建议: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
“宝宝一旦生病了,家长就会要求医生为其打针、输液。殊不知,这是一种严重的错误行为!”河北省二院儿科教授王新良日前做客“燕赵讲坛”时,呼吁广大家长们千万千万别让孩子成为“药罐子”。
王新良说,在儿科门诊上,经常会遇到一些反复患病的孩子,且这些孩子一旦生病,只有输液才能好。“同时,我也发现,家长们常常也会抱怨说孩子是‘药罐子’。”那么,这“药罐子”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王新良认为,最常见的原因还是父母引起的,孩子一旦感冒发烧了,作为独生子女的家长们都很着急,要求医生用最好的方法和药品治疗。“的确,输抗生素,甚至使用激素就能让孩子快速降温,使孩子的疾病很快得到控制。”面对这样的结果,家长们不仅满意,还会佩服医生医术高明。“殊不知,长此以往,孩子的身体就会慢慢地产生耐药性,久而久之,离‘药罐子’也就越来越近了。”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就不输液。”王新良建议广大家长们,要正确对待孩子的一些常见病症,尤其在用药方面不要为图见效快,就要求医生加大剂量用药,一定要在医生的建议下合理用药。“以发烧为例,如果体温没有超过38.5℃,其发烧的结果就是利大于弊,密切观察,不急于退烧。如体温超过38.5℃,可使用退烧药,但不宜药量太大,使用退烧药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别出危险就可以了。”
就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王新良认为最好是适当补充。“就补品而言,孩子吃了非但达不到预期效果,其危害性还很大,可能会促使孩子假性性早熟,产生过敏反应,导致内分泌失调,进而干扰孩子的消化吸收能力。”王新良说,现在市场上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品种繁多,不过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其实,合理膳食是最好的方法,钙、铁、锌等微量元素大都存在于牛、羊、猪肉及花生、黄豆、菠菜等食品里,通过合理膳食完全可以满足孩子对微量元素的需求。”
专家简介:王新良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
1982年参加工作,1993年研究生毕业,2001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发表论文40余篇,主编科普著作20部,参编著作3部,负责科研课题6项,获得科研奖励2项,获得教学成果奖励5项。
专业特长:
儿童肾脏疾病:肾病综合征,急性肾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IgA肾病,狼疮性肾炎,乙肝相关性肾炎,急进性肾炎,溶血尿毒综合征,不明原因的血尿、蛋白尿,遗尿症,泌尿系感染,药物性肾损伤,肾小管酸中毒等各种儿童肾脏疾病。
儿童风湿性疾病:过敏性紫癜,儿童类风湿病,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管炎,皮肌炎等。
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儿童健康教育。
◇ 相关文章 ◇
《羊城晚报》 《北京晨报》 新华网 《城市快报》 《生命时报》 《大众卫生报》 《国际先驱导报》 《南方日报》 《大众卫生报》 《健康时报》 《南方日报》 《河北青年报》 《南方都市报》 新华网 《中国日报》 《南方日报》 《南昌晚报》 《南方日报》 《京华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