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治疗小儿发热31例
《广西中医药》
1985年第6期
育儿教育与服务 小儿推拿领导品牌
广西桂林市中医院推拿科 林爱英
小儿发热为儿科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其病因甚多,常出现其他兼症。我们自1982年5月份以来,用小儿推拿疗法治疗小儿发热31例,疗效显著。现小结如下:
一、一般资料
31例中,男16例,女15例;年龄半岁—1岁8例,1—3岁9例,3—6岁10例,6—7岁4例;体温37.6—38℃12例、38—39.6℃19例。
二、中医辩证分型及治疗
(一)外感发热
1、风热型
主证:发热、微汗;鼻塞、流浓涕;咽喉红肿疼痛、口干;舌苔薄黄,指纹紫红或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
手法取穴及方义:推攒(cuán)竹、推眉弓、揉太阳以疏风解表、发散外邪;清肺金、清天河水以宣肺清热;推脊、揉大椎、拿合谷以清热解表。
2、风寒型
主症: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流清涕;苔薄白、指纹鲜红浮显或脉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
手法取穴及方义:揉太阳、推眉弓、推攒竹以发散风邪;掐揉二扇门、揉一窝风、拿风池、推三关以发汗解表、疏风散寒。
(二)肺胃实热
主症:高热、面红、气促;不思饮食、口渴引饮;烦躁不安、腹满便秘;舌红苔黄而燥、指纹绛紫或脉洪数。
治法:清泻里热
手法取穴及方义:清肺金、清脾土、清胃经以清泄肺胃实热;揉搏阳池、清大肠、揉天枢、推下七节以通便泻火;退六腑以清热除烦;摩腹、揉板门以理气消食。
(三)暑温高热
主证:夏至后立秋前突然发病;壮热无汗、面红气促;口渴思饮、烦躁不安、溲短赤;舌红苔黄、指纹红绛或脉洪数。
治法:清暑泄热
手法取穴及方义:大清天河水、清肺金、退六腑以清暑泄热;推脊、清小肠、揉小天心以清热利尿;推攒竹、推眉弓、揉太阳以清热透邪止头痛。
(四)阴虚内热
主证:午后或入夜发热(多在38℃左右);手足心热、形体消瘦;盗汗、食欲欠佳、心烦不安;舌红少苔、指纹淡紫或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
手法取穴及方义:补肺经、补肾水、揉二人上马滋肾养肺、滋补阴液;清天河水、揉内劳宫以清虚热;推涌泉以导热下行;补脾经、按揉足三里以健脾胃、增食欲。
随症加减
1) 咳嗽者加揉小横纹、揉肺腧(shù)、揉膻(tán)中。痰多加丰隆。
2) 呕吐者加揉中脘(wǎn)、推下天柱骨、横纹推向板门。
3) 腹泻者补大肠、推上七节、摩腹。
4) 不思饮食者加补脾土、按揉足三里、脾腧、胃腧。
5) 烦躁不安者多揉小天心、清心火,掐揉五指节。
三、疗效观察
1、疗效标准
治愈:体温下降至37.2℃以下;无效:体温不降或中断治疗者。
2、治疗结果
痊愈29例,中断治疗2例。1次治愈15例,2—3次治愈11例,3—5次治愈2例,12次治愈1例。
四、病例介绍
例1 王某,女,3岁2个月,1982年5月27日就诊。发热3天,经服感冒退热药物后,体温仍维持在38--39℃;微汗、咳嗽痰多;鼻塞、流浓涕;口渴思饮、咽红唇干;溲黄而少;舌红、苔薄黄、指纹浮紫、脉浮数。
诊断:外感发热(风热型)
治法:清热解表
手法取穴:推攒(cuán)竹、眉弓,揉太阳,清肺门,清天河水,推脊,揉大椎,清板门,揉肺腧(shù)。治疗2次体温降至36.9℃。
例2 阳某,女,1岁6个月,1982年5月31日就诊。发热(37.8--38.5℃)30天。患儿平素体虚,近月来身热盗汗未止,经中西医药物治疗效果不显。入夜口渴思饮;纳呆、精神萎靡;舌红苔少、指纹淡紫。
诊断:阴虚发热。
治法:滋阴清热
手法及取穴:补脾土,补肺金,补肾水,揉肾经,揉二人上马,清天河水,揉内劳宫,推涌泉,按揉足三里。经治疗5次,体温降至37.5--38℃;治疗12次后,体温为36.5--37.1℃。患儿体重增加、面色有华、精神好转、食欲倍增,五心烦热及盗汗诸症消失。
五、体会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小儿推拿治疗小儿发热之症,必须在辩证论治的基础上,遵循“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根据不同的证型、病情轻重、体质强弱,采用不同的治疗手法,不同的取穴。
如体壮邪实热度高的患儿,小儿推拿手法宜重而快速,操作时间易久,取用发汗力强的二扇门、肩井穴及多用大清大凉的天河水、六腑穴等;体弱邪轻,体温不甚高的患儿,小儿推拿手法宜轻而缓慢,小儿推拿操作时间应短,取用发汗力小的一窝风、风池穴,少用天河水、六腑而多用小天心、合谷穴等;若体弱而又邪实的高热患儿,病情需使用大清大汗的穴位,可同时加用揉肾经,补肾水,揉二人上马,推三关以滋补阴液,补益气血。
◇ 相关文章 ◇
青网 《金华晚报》 《长沙晚报》 《生活日报》 《大河健康报》 《健康时报》 《大众卫生报》 山东网络台 《大河健康报》 《武汉晨报》 《健康时报》 《健康时报》 《生活日报》 《大河健康报》(河南)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羊城晚报》 《婴儿母亲》 《大河健康报》 《健康时报》 《温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