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指导:郑州市儿童医院儿保科副主任医师 朱晓华;儿童牙病科副主任医师 李路平
朱晓华
宝宝一出生,就知道吸吮妈妈的乳头或奶瓶的奶嘴,与生俱来,不用谁教;但是,等他们长大以后,吃饭要靠牙齿咀嚼,而咀嚼能力并不会随年龄增长而自然形成。
专家提醒:从6个月添加辅食起就要练习咀嚼,食物要从“泥”、“丁”逐渐过渡到“块”。
水果榨汁喝、蔬菜捣烂吃 7岁小丫“饿”得面黄肌瘦
牛奶、鱼虾、瘦肉、蔬果,一样都没少吃,可7岁的彤彤仍然“饿”得面黄肌瘦,比同龄孩子矮了不少。她还三天两头感冒、发烧,误了不少课时。前段时间,母亲刘女士带彤彤到医院进行营养咨询,结果并非吃得差,而是喂养方式不当。
原来,直到彤彤两三岁时,她吃水果、蔬菜,不是榨汁就是做成糊,导致咀嚼力不仅没得到必要锻炼,反而越不用越差劲。现在,她不光满口牙齿长得歪歪扭扭,吃下的食物由于没经过细嚼慢咽就进了肚里,自然影响营养素的消化吸收。更何况,她吃水果是榨汁喝,吃一些大块蔬菜还得捣烂再吃,这也会流失一部分营养。久而久之,彤彤营养不良了。
在儿科门诊上,类似刘女士忽视孩子咀嚼力锻炼的家长不少。“前天,林州一个3岁男孩,到现在喝汤吃奶都抱着个大奶瓶,吃苹果也得切成很薄的片。”郑州市儿童医院儿保科副主任医师朱晓华说,孩子七八个月大时,有时吃菜往外吐,家长就觉得他还没咀嚼能力,以为大点就好了。其实,咀嚼力和大脑一样,越用越灵活,久滞不用,功能下降了,孩子也养成了食软不食硬的坏毛病。
该院儿童牙病科副主任医师李路平说,咀嚼能力不仅仅关系着能否将吃进肚里的食物充分消化吸收,如果孩子不经常咀嚼,颜面肌肉就得不到锻炼,这可能影响颌面发育,不利于牙齿萌出及排列整齐。此外,国外一些研究表明:孩子咀嚼时,大脑的血流量增大,对神经、大脑发育也有好处。
锻炼孩子咀嚼力 忌食物精细和吃手指
宝宝刚出生,都是母乳喂养或喝配方奶,只需吮,不用嚼。但是,从6个月添蔬果、肉类等辅食开始,就到了让他锻炼咀嚼能力的关键期。
李路平说,一开始,让宝宝吃米粉或菜泥、肉泥等流质、半流质辅食,等他们适应以后,可以将蔬菜切成小丁,拌进米粉糊里,这样他光吞咽就不行了,需要一定咀嚼,但不费劲。
“最初,宝宝可能不接受掺在米粉里的小菜丁,甚至会把它吐出来,妈妈们千万别轻易放弃,等他饿了再尝试,会容易得多。”朱晓华建议。
如此,食物从小丁逐渐到小薄片,薄片切得越来越厚,孩子不光咀嚼力增强了,也有利于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
除了饮食上不能太精细,防止牙齿龋坏对保护宝宝的咀嚼能力也很重要。“一旦牙齿龋坏,不仅咀嚼面小了,吃东西还会疼,孩子就不愿意也不容易嚼烂硬食。”李路平提醒家长,必须合理控制孩子吃甜食尤其是糖果:
1、吃糖选在正餐前。吃糖后马上吃饭,特别是一些加工不精细的五谷杂粮,孩子咀嚼过程中不仅能洁净牙齿,还可降低口腔酸度,减少龋齿。
2、不随意吃糖。蛋糕、糖果等甜食,要吃一块儿吃,别一会儿吃蛋糕,过一会儿又吃糖果,口腔长期处在酸性环境下,牙齿易脱矿,会增加龋齿风险。
3、睡前不喝酸奶,喝完刷牙漱口。否则,酸奶又甜又酸,牙齿更容易龋坏。
此外,家长还要避免孩子吃手指、用嘴呼吸、吐舌头等,这可能影响牙齿排列和咬合关系,多少会影响咀嚼力。
口腔按摩13步 帮孩子锻炼咀嚼肌
如果孩子已经错过6~8个月锻炼咀嚼能力的好时机,家长除了从头让孩子适应由流食→小丁→薄片→小块→大块食物以外,还可以为孩子进行口腔按摩,对提高孩子咀嚼、吞咽能力都有好处。郑州市儿童医院小儿按摩室按摩师王素霞向家长传授了“口腔按摩13步”,以下每一步骤分别做5~10次,方法如下:
第1步:拇指、食指捏人中穴部位。
第2步:拇指、食指捏承浆穴部位。
第3步:将食指横在上嘴唇上方往上推。
第4步:将食指横在下嘴唇下方往下推。
第5步:将食指横在上嘴唇上方往下推。
第6步:将食指横在下嘴唇下方往上推。
第7步:四指放在上嘴唇上方、拇指按住下嘴唇下方,像梅花一样撮合按摩,使孩子上下嘴角合拢。
第8步:左右两中指沿人中穴分别向左右两地仓穴下搓。
第9步:左右两中指沿承浆穴分别向左右两地仓穴上搓。
第10步:左右两中指分别从左右两嘴角上搓至左右迎香穴。
第11步:四指沿颌下由内而外交替按摩。
第12步:大拇指按住下巴尖向上顶,让孩子嘴唇合拢。
第13步:食指按揉左右耳门穴前部位。
【穴位注解】
人中穴,在上唇的鼻唇沟中部。
承浆穴,在颏唇沟(下唇和下颏之间的沟)的正中凹陷处。
迎香穴,在鼻翼旁开约一厘米皱纹中。
地仓穴,在左右两嘴角外侧。
耳门穴,在耳前上面的缺口旁,张口取凹陷处。
专家简介:朱晓华 副主任医师
郑州市儿童医院保健科科长,儿童保健专业。1989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从事儿内科和儿童保健工作20年。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委员,河南省医院协会医院门诊-体检和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成员,郑州市心理卫生协会理事。
专业特长:①儿童学习困难、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抽动障碍等心理行为疾病的诊治;②儿童发育障碍性疾病的诊治;③儿童营养评价指导;④儿童铅中毒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