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施治婴儿湿疹
《家庭保健报》
2007年8月10日
育儿教育与服务 小儿推拿领导品牌
文章出处:http://www.hljnews.cn/swxx_ylxx/system/2007/08/10/010044528.shtml
作者:黑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专科门诊 陈士侠
婴儿湿疹,中医称之为“奶癣”、“乳癣”,是一种婴儿中常见的过敏性疾病,发病与喂奶有关,以发生在头面部,皮损呈多形性,剧烈瘙痒,反复发作等为特征,多见于肥胖渗出型体质的婴儿,尤其多见于人工哺育的婴儿。
本病依据其临床表现,一般分为两型:
1、渗出型:多见于饱食无度、消化不良、外形肥胖的乳婴。患儿时而便秘,时而腹泻,前囟或眉弓常有厚积脂性痂皮,皮损为多形性湿疹样改变,易出现糜烂、渗出、结痂。
2、干燥型:多见于营养较差、瘦弱或皮肤干燥的婴儿,皮损以红斑、丘疹、鳞屑为主,少有水疱、糜烂和渗出。好发于颜面,多自两颊开始,渐侵额部、眉间、头皮,亦可侵及颈部、肩胛或胸背等处,甚至遍及全身。病程缓慢,时好时坏。
中医认为其主要病机是怀胎时母食五辛,遗热于儿,如儿母怀孕时多食膏粱厚味、鱼腥海味等发物;或因产母情志内伤,易于发怒,肝火内动,遗热于儿;或因产后哺乳失当,饮食不节,脾胃薄弱,过食肥甘,以致脾失健运、湿热内生。
中医将其分为两种证型:
胎火湿热证
相当于西医的渗出型,初起多见于脸面、两颊、两颧、头皮、额上、眉间、耳项等处,重者可发于全身各处,成片潮红,起水疱,抓痒溢水,甚则黄水淋漓,破烂蜕皮,形成黄痂,大便干、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宜凉血利湿清火。药用生地、赤茯苓各3克,牛蒡子(炒,研)、白鲜皮、金银花、南薄荷叶、木通各2.4克,黄连(酒炒)、生甘草各0.9克,灯芯草165厘米。上述药头煎加水200毫升,煎取50毫升,二煎加水80毫升,煎取30毫升,将两次所得药液混合,日1剂分2~3次徐徐给患儿服下。
也可使用外治法,药用生地榆、黄柏各9克,煎水100毫升,待温,用纱布叠成5~6层,或以口罩或小毛巾,蘸药液湿敷患处,每日3~4次,直至流水减少为止,改用湿疹膏。
脾虚湿蕴证
初起皮肤暗淡,继而出现成片水疱、瘙痒,抓破后结薄痂,患儿消化不良,哺乳后不久吐出不消化的乳块,大便稀溏或完谷不化(含有未消化之食物),舌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缓。
治宜健脾理湿助运。药用太子参、茯苓、白术、山药、扁豆、苡仁各10克,甘草6克,橘核、砂仁各5克,陈皮8克。上述药共研为细末,每日3次,每次2~4克口服。
◇ 相关文章 ◇
《健康时报》 《南国都市报》 小儿推拿网(小儿按摩网) 小儿按摩网(小儿推拿网) 《京华时报》 《大河健康报》 《大众卫生报》 《大众卫生报》 《京华时报》 《大众卫生报》 《生命时报》 《杭州日报》 《京华时报》 《生命时报》 《大河健康报》 《大河健康报》 《大众卫生报》 《大众卫生报》 中国广电学会 《健康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