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敷肚脐,治疗小儿胃肠病
《生命时报》
2007年3月13日
育儿教育与服务 小儿推拿领导品牌
文章出处:http://health.people.com.cn/GB/14740/21471/5465280.html
作者: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王俊宏
湖北省中医院消化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胡运莲
王俊宏
敷脐疗法,是将中药制成软膏或药饼,贴在肚脐上,这样做既有对穴位的刺激作用(类似于针灸),又有药物的渗透作用,是内病外治的方法之一。
在胚胎时期,脐部是胎儿连通母体,获得血液、氧气及营养供给的唯一通道。出生后此通道虽已断绝,但脐部与全身经络、五脏六腑仍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中医称之为“神阙(què)穴”。肚脐是腹壁最薄的地方,没有皮下脂肪,但是血管非常丰富,所以药物易于渗透、吸收,加上药物不受胃酶的干扰破坏,因此用药量少、见效快。特别适合于有胃肠、肝脏疾病的患者,由于不经肝脏代谢,可减少毒副反应, 因此是一条理想的给药途径。
主治消化系统疾病
中药敷肚脐适用范围很广,内科、妇科、儿科、男科等多种疾病均能使用。比如,可用来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便秘、慢性腹泻、神经性呕吐、呃逆、肠易激综合征等。
1) 五更泻:可选用补骨脂、附子、肉豆蔻、五味子等药材混合,研成细末,用醋调成糊状,敷于脐孔,连用7日为一疗程,可重复2―3个疗程。
2) 呃逆:选用橘皮、半夏、杮蒂、丁香等,研成细末后用生姜汁调成糊状敷于脐孔,连用2―7天。
3) 脾胃虚寒型胃痛:可选用胡椒、干姜、香附等,用黄酒调成糊状,连用2―7天。
儿童敷脐效果更好
小儿大多不愿服药,害怕打针,特别是婴幼儿给药尤为困难。而小儿肌肤柔嫩,脏气轻灵,敷脐疗法作用迅速,无损伤,因此在儿科应用广泛,尤其在治疗小儿消化系统疾病中应用最多。
治小儿腹泻、消化不良、腹痛等,可将药粉用黄酒或茶水调匀,贴于脐部,1―2天即可见效,有的甚至数小时内即可好转。遗尿的患儿,也可将药物同时敷于肚脐和关元穴,可以减少遗尿次数。经常感冒的儿童,用中药装袋后敷脐,坚持一段时间可以提高抵抗力,减少感冒的发生。
不过,中医用药讲究辨证论治,疾病又分为寒、热、虚、实,同样是小儿腹泻,有湿热泻、伤食泻、脾虚泻等,故敷脐的药物是不同的。因此,出现症状后要到医院就诊,由专科医生来诊治选药,不能一概而论。另外,小儿皮肤娇嫩,不宜使用橡皮膏固定,以免灼伤皮肤。
空腹或餐后不宜敷脐
中药敷脐治疗,操作很简单:清洗肚脐后平卧,取配制好的药末适量,用生姜汁或黄酒、蜂蜜、醋调成糊状,纳入脐孔,用纱布覆盖,透气胶布固定。一般保留6―12小时。
皮肤敏感者可缩短时间,皮肤耐受性好的人可适当延长,但最好不超过24小时,一般可连用2―7天。急性病变、体内有湿热、肚脐有炎症或皮肤严重过敏的人不宜使用这种方法治疗。另外空腹或餐后也不宜马上实施中药敷脐。
用中药敷脐的方法治疗胃肠病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日常饮食和情绪的调节。当然,中药敷脐治疗并非包治百病,不能摒弃针对病因的治疗,以及其他已比较成熟的治疗方法。
专家简介:王俊宏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1987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儿科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从师于著名儿科专家刘弼臣教授,对中医儿科理论有较深刻的理解,善于用中医理论治疗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对儿科疑难病抽动-秽语综合征、儿童多动综合征、过敏性紫癜、病毒性心肌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反复呼吸道感染有一定研究。
专家简介:胡运莲 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医学博士
全国名老中医师带徒,湖北省中西结合消化委员会委员。
擅用中西药物、内外治法及胃镜、肠镜等多种方法综合诊治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如:返流性食道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结肠炎,慢性胆囊炎,各种胃肠息肉及出血等,获得良好效果,特别是对顽固性腹泻,顽固性便秘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治疗有独到之处。
◇ 相关文章 ◇
《齐鲁晚报》 《大河健康报》 《大众卫生报》 《大众卫生报》 《大众卫生报》 《大众卫生报》 《大众卫生报》 《京华时报》 《大河健康报》 《大众卫生报》 《健康时报》 《健康报》 《健康时报》 《中国中医药报》 39健康网 《生活日报》 《新快报》(广州) 《南国早报》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南方周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