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处:http://baby.sina.com.cn/health/2004-05-21/47_58293.shtml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儿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素梅
一、推法
推法在小儿疾病中应用广泛,其手法就是用拇指或食指、中指指面沿一个方向运动,应用中可根据不同需要采用“直推法、旋推法、分推法”:
* 直推法
是以拇指挠(ráo)侧或指面或食、中指指面在穴位上作直线推动。直推法应用相当普遍,凡“线”性穴位以及面状穴位都可运用直推法,具有舒筋活络除病的功效。
* 分推法
用两手拇指指面或挠侧或食指指面自穴位向两旁推动,其轨迹成“← •→”或“↙ ↘”,称“分推法”。分推法多用于小儿发热,腹痛,便秘等实症热症。
* 旋推法
以拇指指面在穴位上做顺时针或逆时针的旋转手法。旋推是小儿推拿的特有手法,是补气补血的重要手法,多用在小儿厌食、腹胀等病症。
爱心提示:
1、推拿时上肢要放松,直推时拇指或食指和中指指间各关节要自然伸直。不要有意屈曲,尤其指下要实而不浮不滞,用力要均匀一致。旋推时拇指接触面要紧贴穴位,不要左右偏颇。
2、推拿频率一般为100次/分左右。
3、推拿时一般要使用滑石粉或爽身粉等介质,以防推拿时皮肤破损。尤其在夏季,小儿哭闹皮肤有汗时更应注意手法的轻重缓急。
二、拿法
用拇指与食、中指相对捏住某一部位或穴位,相对用力提捏或用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捏而上提。拿法多用于外感风寒或风热,头痛、发热、无汗、肌肉酸痛等均可采用拿法。可祛邪外出、活血止痛,小儿腹胀、腹痛、夜啼均可用拿法治之。
爱心提示:
1、操作时肩臂要放松,提起时不要摆动,捏而提起应自然。
2、使用拿法时要根据病情酌情使用力度,病情较轻者可用轻拿,病情较重者多采用重拿。
3、注意修甲,不要损伤宝宝皮肤,一般频率为50次/分即可。
三、按法
以拇指、中指指端或指面或手掌,在选定的穴位或部位上用力向下掀压称为“按法”。按法应用范围相当广泛,可用来止痛、活血、散络。凡可以针刺的部位,均可用按法代替。指按时接触部位面积小,作用力度要比掌按为强,能通经活络;掌按法接触面积大,力度较强,适用于止痛、温经散寒,如小儿蛔虫症引起的腹痛、呕吐多用掌按法。
爱心提示:
1.按法方向朝上为升,朝下为降,应用时小儿脾胃虚弱多用升法,积滞多用降法。
2.按压时,肩、肘均应放松,蓄力于掌或指,逐渐用力,向下掀压,不能突然或过于用力。
四、摩法
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指面或掌面紧贴穴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形按摩移动,称“摩法”。以指面着力称指摩法,以掌面着力称掌摩法,这种摩法较为轻柔,最易为儿童所接受,也是最常运用的手法之一,具有理气活血、健脾温中、消积导滞及消肿止痛的作用;掌摩法适用于胸腹胁肋等部位,摩时宜速度缓慢,对脾胃疾病最为有效;指摩法多用于患儿头面等部位,摩时速度稍快,能起到安神、镇静或升提气机的功效。
爱心提示:
1、采用摩法时,指掌着力部分要随腕关节运动而旋转,动作要协调。
2、摩法的要领是“皮动肉不动”,摩时频率为120次/分为宜。
五、揉法
以中指或拇指指端,或掌根或大、小鱼际定于穴位,以腕关节和掌指关节的屈伸旋转为主动,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旋转叫“揉法”。揉法可以起到和气血、疏筋络、消肿止痛、祛风散热及理气消积的功能。因揉法比较和缓,舒适,宝宝最易接受。通常,顺时针揉为补,逆时针揉为泻。
爱心提示:
1、揉法的特点是“肉动皮不动”。因此,用力宜重些,要带动深层组织运动,但不要在皮肤上摩擦。
2、揉时力度适中,频率为150次/分为宜。
六、掐法
拇指垂直用力,或用指甲垂直切入穴位或皮肤,称“掐法”。掐法属强刺激手法,有痛感,常引起患儿啼哭,一般用于高热抽风,双眼上翻。具有发汗、退烧、止抽作用,也可用于胃痛、腹痛、呃逆、夜啼等病症。
爱心提示:
1、该手法非急救重症,一般不采用。
2、用拇指指甲垂直向下切入皮肤,动作要快、狠、准,但时间不能过长,同时不能掐破皮肤。
七、捏法
用双手中指、无名指和小拇指握成半拳状,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对准食指的前半段,然后顶住皮肤;拇、食指前移提拿皮肉,双手交替捻动向前法或俗称“捏脊”。捏脊能够促进小儿生长发育,如消食、止泻、健脾胃等,成人也可经常采用。
爱心提示:
1、捏脊时提拿皮肤很重要,提拿过多则手法不易捻动向前;提拿过少,则易滑脱不前。
2、操作时动作一定要流畅,不可间断,一般由下至上。
3、操作时可捏3下,提拿1下,一般操作4遍即可。
专家简介: 王素梅 儿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1977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医学系,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儿科主任,儿科主任医师兼教授、博士生导师。20余年来一直从事中西医结合儿科医疗、教学及科研等工作,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科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参加国家"七五”攻关课题的临床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担任全国高等中医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中西医结合会会员等职务,曾在国家级专业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担任两部儿科专著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