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冬季保健:若要小儿安 常须三分饥和寒
《宁波日报》
2004年12月17日
育儿教育与服务 小儿推拿领导品牌
文章出处:http://news.sina.com.cn/o/2004-12-17/08384548550s.shtml
医学指导:宁波市中医院副院长、儿科主任中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 董幼祺
乍寒还暖,谨防婴幼儿呼吸道感染
近日来,天气乍寒还暖,婴幼儿患上呼吸道感染的比较多。宁波市中医院副院长、主任中医师提醒,婴幼儿上呼吸道感染应预防在先。
据介绍,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尚不成熟,属于生理性的免疫功能低下时期,其呼吸道比较短小,而且狭窄,管内黏膜比较薄,黏膜纤毛活动比较脆弱,基本功能不健全,极易受到细菌、病毒的侵害。另外,如果婴幼儿饮食不均衡,缺乏矿物质,奶量不足,缺锌缺铁时,也会因组织免疫和体液免疫合成不足造成抵抗力下降。
婴幼儿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有多种表现。初期出现鼻塞、流涕、打喷嚏、咳嗽等症状,偶有持续3至5天的发烧,在用药后,即可消失。较重的感冒除以上症状外,患儿还出现高烧不退、腹痛、呕吐等症状,有时还会抽筋。
董医师说,孩子患一般的感冒,不用上医院。家里可以准备一些常规药品,家长可以应用一些常规的退热措施。较重的感冒,尤其是高烧不退的孩子一定要送医院治疗,以免引起严重后果。
教你一招
有些家长以为小孩是否受冷可以通过手的冷暖来确定。其实,人的四肢主要血管分布比较少,孩子发热不能通过摸手来确定。估计孩子体温时,应该摸他们的后背。
健康谚语解读
民间谚语云:若要小儿安,常须三分饥和寒。这其中包含着民间的一些育儿经验。董医师在谈到小儿冬季保健时,也特别强调,小儿由于各种生理功能尚未健全,体温调节尚不稳定,对外界适应能力较差,稍不注意就容易患病。因此,把握这“三分饥和寒”很有必要。
每到冬季,一些年轻父母怕宝宝冻着,早早地给孩子裹上大衣、毛毯,里三层外三层,外加热水袋、电热毯等等。孩子在家,还整天紧闭门窗,以致室内新鲜空气不足,孩子如同生活在一个“人造夏季”的环境里。一些孩子不适应这种“温室”的环境,体温不断上升,等父母发现时,孩子往往已经处于高热之中,这样便形成了冬季特有的“中暑”现象。
临床上,冬季发生“中暑”多见于2至10个月的婴儿,主要表现为高热、抽搐、大量水样或血水样稀便、吐奶,重则发生昏迷、休克甚至死亡。
董医师说,婴幼儿容易发生冬季“中暑”的原因,还与其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未健全,对外界气温的适应性较差有关。特别是出生后150天以内的婴儿,产热量非常大,而出汗散热又较为缓慢,这种产热和散热的不相协调,使婴儿容易在环境影响下出现高热。持久的高热会损害婴儿的脑组织,严重的出现永久性损害或功能障碍。
冬天孩子的衣服应以保暖、柔软舒适、厚薄适度为原则。其次,腰带也不宜系得过紧,不然会妨碍新生儿呼吸。有条件的最好进行温水浴,入浴时室温应在18至20摄氏度之间,水温应在35至36摄氏度之间,最好用澡盆给新生儿洗澡且动作要迅速,洗好后把婴儿放在大毛巾被上边擦边包裹,然后用襁褓包好。
如用空调或取暖器等保暖设备,应注意风口不要正对着孩子,且最好每隔两三个小时打开一下紧闭的窗户,让空气流通。
室内外的温差不可过大,否则孩子出门很容易感冒,另外,使用空调或取暖器都会使空气变得比较干燥,最好在室内放上一盆水保持湿度。
冬天有太阳的正午前后,可抱着婴儿在户外散步,时间约20至30分钟。先把窗打开,让婴儿适应外面的冷空气后再出去。宝宝出门或家里温度低时都应该带上一顶温暖舒适的帽子,它可以起到保暖的作用,防止被风刮后受凉感冒。
太阳光的紫外线能直接杀死细菌和病毒,还能使皮肤里的一些物质转成维生素D。孩子处在生长发育期,需要各种营养,其中维生素D的作用是促进人体对钙、磷的吸收代谢及骨化作用,保障儿童骨骼及牙齿的正常生长发育。孩子应常晒太阳,尤其是冬天多到室外活动,还可使血脉旺盛,提高造血功能和消化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加对疾病的抵抗力,促进孩子健康发育成长。
调理脾胃把握良机
一般说来,儿童时期脾胃功能尚处于发育状态中,很不成熟,如果在夏季过食冷饮,三餐饥饱不匀,极易造成脾胃功能损伤,甚至出现积滞、厌食、呕吐、腹泻等疾病,进而累及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导致营养不良。
但是,如果在冬季对孩子的脾胃功能进行一番科学调理,使其功能增强,胃口大开,不仅可以补偿夏季造成的营养损失,更重要的是为翌年保持良好的脾胃功能,奠定一个好的物质基础。
如何调理脾胃?董医师介绍道:
其一,多安排一些具有补脾胃助消化作用的食物,如山药、茯苓、扁豆、莲子等。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参苓白术散等中成药,以增强脾胃功能。
其二,多用以水为传热介质的烹饪方法,如汤,羹、糕等,少用煎、烤、炸等以油为介质的烹调方法。
其三,优选富含胡罗卜素的食物,如胡萝卜、柑桔等,胡萝卜素可以保护呼吸道及胃肠道粘膜,免受病毒或细菌的侵袭,以保护脾胃功能。
此外,帮助孩子合理掌握进餐量,防止暴食损伤脾胃,使其始终保持旺盛的食欲。
治疗幼儿冬季腹泻简方
冬季腹泻为儿科常见病之一,临床症状为大便次数增多,泻出白色或淡黄色稀水,有时还伴有未消化的乳食和粘液。现代医学认为,这多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肠炎,可对儿童健康构成极大威胁。
下面介绍几则简单有效的验方,以供参考:
山楂泡姜:饮用山楂10克、泡姜3克、加水煎沸,服用时加入少量糖或盐。适用于患儿便泻清稀,夹有不消化乳食、呕吐乳食等受寒夹积的患儿服食。
山药糊:将山药研成粉末状,每次用6至12克,加入适量糖温水调好,置文火上熬成糊,每日3次,适用于腹泻病程较长脾虚患儿服食。
乌梅汤:乌梅3克水煎,服时加少许盐,每日3至4次。对久泻不止,并伴有口渴、低热多汗阴分耗伤的患儿最为适宜。
山楂苍术:饮生山楂、炒苍术各10克,加水煎煮,每日3次,每次10毫升。对脾虚湿重并伴有恶心、腹泻、微有浮肿症状的腹泻患儿最为适宜。
怎样给孩子进补?
许多家长想方设法为孩子买不同类型的补品,又是补钙、又是补脑、又是补眼,生怕孩子缺这少那,影响生长发育。事实上,一些家长花了很多钱,却未能达到预想的效果。那么,孩子究竟怎样进补才科学?
据董医师介绍,临床研究表明,小儿根据生长需要可以适当进补,尤其是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久咳不愈,厌食、贫血等体虚的患儿宜于调补,但从中医整体观念辩证分析,人的体质有虚、寒、实、热之分,个人的体质也有不同,存在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特别是在发育阶段的小儿体质更易受到自身和外界各种因素影响而变化。
因此,小儿进补强身不论是药补还是食补至少要把握三个方面:
小儿消化系统因处于未发育成熟期,营养过多容易造成消化吸收不良,给小孩过多地吃高蛋白食品并不合适;另一方面,有些孩子对鱼、虾、蟹一类海产品有呼吸道等过敏性反应的,可导致这类疾病反复难愈。因此,饮食进补要有针对性,应按人的体质选择性地进补。
中医讲究辩证施补,强调根据病患的各种症状采用不同的中医中药调治,所以,对于身体免疫力低下,体质虚弱,反复出现病症的患儿,调补要在医师的指导下对“症”施药,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家长不能擅自选用补品,这样容易出现进补偏差,反而事与愿违。
进补要把握一个“度”字,急补、蛮补都是不可取的,否则,就会物极必反。对于生长发育期的孩子如果一味地蛮补,偏补,很容易造成纳差、烦躁、便秘,抵抗力下降等症状。
专家简介:董幼祺
主任中医师,浙江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兼职教授,董氏儿科第五代传人
现任宁波市中医院副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华高等教育研究会儿科分会理事,宁波市中医药学会理事,上海董氏儿科工作室顾问。从事中医儿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近40年。
擅长运用中医的理论体系治疗小儿呼吸和消化系统之常见病如反复感冒、咳嗽、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急慢性泄泻、急慢性胃炎、肠系膜淋巴结炎、厌食、疳积、假性早熟、多动、抽动症及反复高热惊厥、过敏性紫癜、癫痫、川崎病等疑难疾病。
◇ 相关文章 ◇
《妈妈宝宝》 《父母必读》 《父母必读》 《妈咪宝贝》 《健康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