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推拿网(小儿按摩网)
  • 育儿教育与服务,小儿推拿领导品牌
您的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小儿推拿--小儿保健推拿 >> 小儿推拿 新晋爸妈也适学

小儿推拿 新晋爸妈也适学


《东莞日报》     2013年5月8日

小儿推拿网LOGO

 

文章出处:http://epaper.timedg.com/html/2013-05/08/content_1118825.htm

医学指导: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数理工程研究院在站博士后戚沁园

小儿推拿 新晋爸妈也适学

宝宝一生病,全家不安心。孩子一生病动不动挂吊瓶,这样反而会损伤孩子娇嫩的身体。日前,一场名为“中医小儿推拿”的沙龙在东莞报业大厦举行,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数理工程研究院在站博士后戚沁园向听众讲解了小儿发病特点、中医小儿推拿理论,并现场传授给家长一些常用的小儿推拿手法,帮助孩子预防疾病健体强身。

手法:直推法应用最广

据了解,临床上,小儿推拿的基本常用手法包括:推、拿、按、运、捏、掐等等。日常生活中,家长日常保健使用比较多的就是推法、按法和运法。

推法在小儿推拿临床应用上相当广泛,其中直推法应用最广。直推法的要领就是用拇指桡侧缘,或用食、中两指指面附着于治疗部,做单方向的直线推动。推法中可分为:补法、泻法和清补法三种。补法就是由指尖向指根推(向心性为补);清法(泻法)由指根向指尖推(离心性为泻);清补法就是指尖至指根来回推之(往返为清补)。但这个规律只有一个例外,就是推天河水穴,向心性推为清。

需要提醒的是,推动时必须行直线,不可歪斜,以恐动别经而招患。做推法的时候, 动作要轻快连续,一拂而过,如帚佛尘状,以推后皮肤不红为佳。手法频率每分钟200次左右为宜。

专家表示,日常保健中运法和按法也十分常用。“运法”是以拇指螺纹面,或用中指螺纹面,附着于治疗穴位,做由此穴向彼穴的弧形推动。或在穴周做周而复始的环形推动。而“按法”是用手指或手掌按压小儿的一定部位或穴位,逐渐用力向下按压。

此外,日常保健中,捏脊是一个重要的小儿推拿保健手法。 捏脊(积)的操作一般均由龟尾穴开始,沿脊柱两侧而上止于大椎穴,一般连续操作5~6遍,常用“捏三提一”法。捏脊可以整阴阳,疏通经络,健脾和胃,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链接:常用经络

心经:中指掌面,由指尖到指根。用补法可补益肺气;用清法能宣肺清热,止咳化痰。

肝经:食指掌面,由指尖到指根。一般为清,平肝泻火,息风镇惊。

脾经:拇指桡侧,赤白肉际处,由指尖到指根。一般为补法,能健脾胃,补气血。

肺经:无名指掌面,由指尖到指根。补法可补益肺气;用清法能宣肺清热,止咳化痰。

肾经:小指掌面,由指尖到指根。补法能滋肾壮阳,强健筋骨。

1、肠胃不好小问题可推拿以下穴位

穴位:运水入土穴、运土入水穴

位置:手掌面,拇指根至小指根,沿手掌边缘一条弧形曲线。

操作:自拇指根沿手掌边缘,经小天心推至小指根,称运土入水;反之为运水入土。

主治:腹胀、便秘、腹泻、食欲不振等。

功效:

1、运土入水有止泻作用,能清脾胃湿热、利尿止泻;2、运水入土可缓解孩子便秘,能健脾助运、润燥通便。多用于因脾胃虚弱而见完谷不化等证。

2、发热

穴位:天河水

位置:前臂掌侧正中,自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腕推向肘,称清天河水;用食、中二指沾水自总筋处,一起一落弹打如弹琴状,直至洪池,同时一面用口吹气随之,称打马过天河。

主治:外感发热、烦躁不安、口舌生疮、惊风等一切热证均宜。

功效:

1.清天河水性微凉,较平和,能清热解表,泻火除烦,主要用于治疗性病症,清热而不伤阴分。多用于五心烦热,口燥咽干,唇舌生疮,夜啼等症;对于感冒发热、头痛、恶风、汗微出、咽痛等外感风热者,也常与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等合用。

2.打马过天河清热之力大于清天河水,多用于实热、高热等症。

3、咳嗽

穴位:内八卦

位置: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根横纹约2/3处半径所作圆周。

操作:用运法,顺时针方向掐运,称运内八卦。

主治:咳嗽、痰喘、胸闷纳呆、腹胀呕吐等。

功效:运八卦能宽胸利膈,理气化痰,行滞消食。主要用痰结喘咳。乳食内伤、腹胀、降闷、呕吐等症。多与推脾经、推肺经、揉板门、揉中脘等合用。

4、受惊

穴位:小天心

位置:大小鱼际交接处凹陷中。

操作:中指端揉,称揉小天心;拇指甲掐小天心;以中指关节或屈曲指间关节捣,称捣小天心。

主治:惊风、抽搐、烦躁不安、夜啼、小便赤涩、斜视、目赤痛,疹痘欲出不透。

功效:

1.揉小天心能清热、镇惊、利尿、明目,主要用于心经有热而致的目赤肿痛、口舌生疮、烦躁不安或心经有热,移热于小肠而致小便短赤等症。此外对新生儿的硬皮症、黄疸、遗尿、水肿、疮疖、疹痘欲出不透等亦有效。

2.掐、捣小天心能镇惊安神。主要用于惊风抽搐、夜啼、惊燥不安等症。若见惊风眼翻、斜视、可配合掐老龙,掐人中,清肝经等合用。眼上翻者则向下掐捣;右斜视者则向左掐捣;左斜视者则向右掐捣。

5、风寒

穴位:外劳宫

位置:在手背、中指与无名指掌骨中间。

操作:用揉法,称揉外劳宫;用掐法,称掐外劳宫。

主治:风寒感冒、腹痛、腹胀、肠鸣、腹泻、痢疾、脱肛、遗尿、疝气。

功效:本穴性温,为温阳散寒,升阳举掐佳穴,兼能发汗解表。揉外劳宫主要用于一切寒证,不论外感风寒、鼻塞流涕以及脏腑积寒、完谷不化、肠鸣腹泻、寒痢腹痛、疝气等症,且能升阳举陷,故临床多配合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丹天田等治疗脱肛、遗尿等症。

收藏此页
关于我们      |      最新动态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      合作联系